以下摘錄多達70餘頁之期刊重點,作為心得架構
壹、 永不退休的高齡者工作啟示
日本伸江福址會站在「居民想要做什麼,並準備適合他們的工作」角度在思考,有別於職業介紹所,而是專注於創建只能由長照機構提供的工作環境。試驗的過程中發現,與銀髮族的嗜好相關或與以前曾從事過的工作相關會比較容易。此示範項目中,發現行動不便、使用輪椅的銀髮族仍可以參與種植蔬菜的工作,主要是因為整個工作環境有被重新設計、組合過,不但不會增加原本照服務的工作負擔,而且這樣的設計內容連身障者也適用,若能將一個工作環境混合運用銀髮族、身障者、當地閒暇居民甚至學生族群,那麼工作將不只是工作,更有社會參與、地方活化的效果。
創建這種特殊的工作環境,有賴於核心營運者強大的協調設計能力,並且連結不同產官學研角色協力合作,雖然辛苦,但也為「Cross Heart 湘南台二番館」此常照機構創造出另一番有別於其他附服務宅或長照機構的經營特色。
貳、 基於人本設計之科技轉型
Televeda整合各種健身、音樂等活動內容,讓日照中心的長者和其家人可以透過其線上直播平台遠距參與,增進家庭互動;透過數據監測可檢討每一次活動品質。Rendever,為長者量身打造VR虛擬實境應用,納入不同文化背景的導覽選擇,家人也可以在線上為長者製作專屬的家庭回憶 VR 內容,提供長者更有感覺的「虛擬實境」。
參、 他山之石關注日本趨勢
由於照護機構夜間人力不足,高齡跌倒與相關緊急狀況負擔大,也影響照護品質。透過智慧床墊的遠端監測,照護人員在工作站也可清楚瞭解機構高齡者的夜間活動狀態,包含離床、跌倒、生命徵象等,即時掌握動態並即時因應,有效降低人力負擔並提升照護效率。事實上,就使用者訪談發現,器材投資成本與降低人力負擔之效益仍須整體評估,因此尚未有機構全面推動。大多機構皆是針對離床易跌倒、生理狀況不穩之高風險族群來優先導入,透過成本效益完整評估後才有可能進一步複製擴散,顯見成本效益評估是未來推動關鍵之一。
智慧排泄器,主要鎖定有排泄困擾的高齡族群並提供完整的預警管理。由於漏尿會影響長者尊嚴,透過感知裝置獲知排泄時間而提早預作準備,讓照護提供者可引導長輩順利如廁,達成訓練高齡者自主排泄之目標,減少尿布使用量,協助高齡族群更有自信、自立。
肆、 在地老化趨勢下的日照戰國
一國中一日照的總體目標下,可想而知未來因應容納嬰兒潮老化的日照中心,勢必面臨膨脹期,時間大約到1976年的國內新生兒的高峰人口抵達65歲時,開始趨勢反轉萎縮。既然起風了,就先來了解一下日照設立的痛點為何。一、 地難尋,合法合規取得不易
土地,這會是日照業者的入場卷。根據經驗計算,收案24人的日照中心通常需要60至70坪的空間,租金只要超過10萬元,獲利空間就會被壓縮。二、 人難尋,專業人力培養不易
日照雖「保障居服員月薪3萬2,時薪200元」屢見不顯,但年薪百萬成為居服界時有所聞,但也相對排擠到社區、住宿機構人力。三、 收入穩,搞定收案沒問題
搞定投入成本後,日照的收入相對穩定,但若想讓資金快速回收,取決於收案速度快慢。故單位除了善聯繫服務外,更需要提升行銷能力,已提升宣傳效果,進行差異化市場切割。四、 曉輸贏,損益速記
收案24人的日照中心,失能等級為4至4.5級,每人平均額度為2萬至2萬2,若能將租金控制在3萬以內,每月獲利平均20萬,年獲利上看240萬。五、 創品牌,競爭超前部署
雖然整體量能仍不足,但是人口密集的區域早已出現競爭,當使用者開始有選擇,為了跟同區域內單位競爭,品牌差異才有競爭力,仍是回歸品牌以及口碑問題。伍、 當科技遇上日照的案例
一、 QRCode X 選課
艾伶學堂,進入日照中心映入眼簾是兩個大白板,上面排滿長輩不同時段的活動,有運動、泡腳和鹽太陽等超過百種活動讓長輩自己選。行程表中每個活動卡上都有QR code,照服員拿起手機對著行程表一拍,長輩們的行程就會自動登錄至系統中,大幅節省登錄的時間。二、 系統X照顧品質
日照管理作業系統將每日選課、員工與長輩的簽到、生理量測數據、家屬聯絡系統、紀錄評估表單與核銷項目等全都整合並資訊化。工作人員除了透過手機查看內容外,考量讓上年紀的照服員也能輕鬆適應,加入「語音辨識」的記錄功能,連低頭用手機打字的時間都省下來,更能專注在照顧工作上,導入後減少一半以上的紙本作業時間,「對應長輩人性化,照顧方式必須標準化」三、 機器人X老幼共照
引進陪伴型機器人,開發適合長輩的互動遊戲,包括:算數、成語接龍等,讓機器人不再只是門口的迎賓角色,而是作為認知訓練的好工具。
四、 共享辦公室X即時驗證
同一棟大樓內除了有日照、商場與社區體適能中心外,特別提供一層樓作為「共享辦公空間」,鼓勵樂齡創業團隊或社會企業進駐。創客所開發的產品未來就能在同一棟大樓的日照中心驗證,促使長照需求與科技創意頻繁交流。
五、 課程活動X復能
照服員必須依據日常對長輩的觀察而設計活動,加上聘請外部師資創意活水,淘汰無效活動,不斷推陳出新,提供長者五花八門的多樣選擇。六、 世代互動X共同照顧
將老幼共學納入照顧,例如種植工作被拆解為翻土、播種、施肥、除草到採收,由一位長輩教導,小朋友接手蓋土、浇水,長輩的智慧不僅於此,指導如何紮稻草人,還教導小朋友們用菸草水除害蟲,既天然又不傷身。
七、 結合醫院X社區共生
讓日照成為照顧專業的整合媒介,串連在地診所、藥局跟長照B單位,讓外來的專業資源真正能滋潤在地,讓日照中心成為社區共生的契機。八、 家X日照空間
地區特色來思考空間設計,將地方景觀延伸入日照,日照空空間規劃要有公共、半公共與隱私的差異,照顧的需求與空間通透感兼顧,挑選不同家具,提升長輩時空定向感,創造熟悉的生活感。陸、 結論
資訊與長照的結合,可以看做量化與質化的妥協過程,因為站在個案管理的服務的立場,講求差異化,個人化,客製化,而延伸格局至實施場域,依然脫離不出差異化以及品牌命題,所以對於資訊化的作業而言,恐怕問題不在於多,因為基於科技發展,各式各樣不同的設備研發是進行式;理想上正面意義的解讀,多樣的設備進行各種不同的資料採集,是可以更容易藉由大數據達到多維度的數據進行分析,進而提升服務精準度,縮短經驗學習的時間,或是解決方案的判斷乃至於事業體營收的提升,藉由標準化突破場域胃納量的天花板,進行連鎖式的企業化擴張。因應數位記錄,隨之而來的就是現場服務人員的資訊勢必要由書寫記錄改為登打紀錄,這些都可能會讓現場忙碌不堪的服務同仁,進行各式各樣的抗拒,使資訊的採集無法一以貫之,這部分將會是系統成敗的挑戰。
風險相關的感測設備,對單位而言,相信更在意當訊息推播時,接受訊息端的責任與道德問題
「如果沒看到,責任是不是切割到我」
當然也包括看到訊息後的後續服務,例如醫療資源的連結,猜測這會是單位最不想討論的的責任承擔議題。所以在雙贏的前提下,這些都是要讓我們在五花八門的設備中,尋求真正可行之道。
雖有系統的紀錄統計分析產出完整管理鍊,但如何用最少的人力輸入達到最大的資料採集,決定了這系統的成敗因素,本期刊篇文提到了減法管理,這是一個很好的思考點,也就是說在資訊爆量的需求中,是否應該採用減法來尋求真正重要並且具有參考依據的資訊,需要人力輸入資訊的專注力與耐性將視之為是資源,如何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完成邊際效益最大的紀錄。
「讓服務者不需要花在本業以外的時間,執行過多的作業」
當然,我們也有一個想法,是否能夠有一個專責單位,專門負責資料的登打,等於是在照福員的平均資訊化能力尚未成熟之前,作為紀錄的銜接著,或該成員有些單位直接指定是社工,此因地制宜,會因為不同單位的制度而有所不同
總之,當一個風口起風,勢必是百家爭鳴,除了他山之石可以調研外,我想強大的想像力,將會是未來致勝的武器。
COMMENTS